IHS的理念

New learning for the creation of a new multicultural society

随着全球化速度加快, 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频繁, 可谓异彩纷呈。这些文化冲击所造成的景象正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文化冲击存在, 人们自然会怀着求同存异的理想, 渴望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

为了解决全球化社会中与多元文化共生相关的课题, 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应运而生。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归纳 与人相关之各门现有学科,并视培养新的素质之素质教育为其根本理念。本课程中的“素质”并不是指被动意义上的人文修养, 而是能够理解全球化社会并活跃其中的人才所应具有的主动意义上的能力。换言之, 是和传播、创造、实践密切相关的能力。该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高度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广阔的视野, 继而结合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 发现新问题,创造新价值并加以传播和实践。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具有跨学科、国际化特点的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及全球化素养, 作为地球的一份子而推动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该学科旨在培养引领未来世界的创造型、实践型人才, 并将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作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硕博教育前沿科学在社会上加以传播。

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共生”课题组

那么,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些与多元文化共生相关的课题呢? 本课程将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所涉及的课题按照不同概念划分为6个主题。它们分别是“价值与感性”、“差距与人权”、“移动与边界”、“信息与媒体”、“生命与环境”、“科学技术与社会”, 均为复合型学科领域,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将形成新的理论。此外,为了增加课题研究的具体性, 我们将对5个地区进行交替考量。为了从现实角度把握课题, 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多元文化共生”课题所涉及的6个主题和5个地区
“多元文化共生”课题所涉及的6个主题和5个地区

6个主题

科学技术与社会

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如何在 科技社会中实现和谐共生,培养专业人才。

移动与边界

研究跨国企业内部的文化摩擦, 帮助建立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 对国际移民的接纳与排斥等问题进行研究。

生命与环境

从生命的角度考察人类在地球环境以及宇宙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共存、共荣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差距与人权

针对因时代、贫富、国家、语言、民族、城市与农村、性别、残障等差距而造成的人权问题进行研究。

信息与媒体

对数码媒体所营造的时空感以及公私领域之间的相关渗透进行研究。探讨数码时代的伦理道德,培养合格的记者和媒体人。

价值与感性

通过换位思考来观察不同的文化价值之间的碰撞, 从感性的角度把握问题所在。

5个地区

欧洲

多角度理解欧盟各国的经验和文化,重新探索作为“市民社会”实验场的欧式共生概念的成立和可能性。

中东及非洲

从人类安全保障和共生角度理解移民及贫困问题,同时在伊斯兰方面加深对宗教宽容的理解。

日本

理解日本形成多元文化社会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斟酌日本文化的多样性可为今天的和谐共生提供何种理论框架。

美洲及太平洋地区

聚焦于美洲式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探索与全球化抗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社会的可能性。

东亚洲

目的在于,深刻理解基于东亚各国的国家形成史以及在国家间的历史基础之上所产生的多种价值观及其复杂现实,并熟知其地缘政治学风险。

富有特色的硕博教育

1. 国际顾问小组

具有国际化、跨学科特点的国际培训班将帮助学生规划出职业生涯路径。我们针对每一名学生的需求, 利用节目个人卡开展定制式的硕博教育。

2. 丰富多彩的实习生活

我们与产业界、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加强合作,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实习项目。此外,还设置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室”校内实习。

3. 留学项目及国际经验/掌握3门外语

通过研究生论坛、短期留学计划等项目, 在国际环境下开展现场教育。参与项目的学生除英语之外,还将掌握1门西欧语种和1门亚洲语种。

4. 成人继续教育

设有面向社会人士的继续教育课程,将综合式人类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反馈给社会。

5. 与本科教育之间的连贯性

与面向本科生的“全球型人才培养项目”合作,针对学生从进入大学直至研究生院毕业的9年时间, 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务。

实现定制式的教育

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为其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路径。本课程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学识渊博、专业精湛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将“多元文化共生”由梦想变为现实。

通过这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女记者的经历, 我们将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